
看到39歲網絡程序員入住養老院。你是不是很驚訝?這么年輕就住養老院了,這是真的嗎?
近日,網上一則“39歲網絡程序員入住養老院”引發熱議,而事件的主角古先生也因此成為了“養老院最年輕入住者”。據媒體報道,重慶市渝中區菜園壩康心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稱,古先生由于身體已基本恢復,已于兩天前辦理了出院手續,已回家做進一步調養。
這事之所以受到廣泛熱議,主要與古先生的年齡和身份有關。有人覺得程序員工作忙、壓力大,未老先衰,活得真不容易,因此對這位程序員多了幾份同情。也有人認為,年紀不大就入住養老院,真正的老人怎么辦?要知道,養老資源緊缺,年輕人占用養老床位,對于老年人不公平。因此,不少熱議實質上是質疑。
事實上,該康心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可容納155位老人,目前還未正式營業,整個中心現有20多位老人在試住。也就是說,該程序員入住養老院,不僅沒有占用老人的床位,而且還起到了開業捧場的宣傳作用。
更要看到,“一床難求”的只發生在極少數公立養老機構內,更多養老機構反而面臨入住率不高的困境。以北京為例,有統計顯示,北京市養老“一床難求”情況并不顯著,90%的養老機構有大量空床。同時,北京市養老機構盈利狀況十分嚴峻,只有4%的養老機構實現盈余,超過60%的養老機構需要10年以上時間才能收回投資。一些養老機構為了化解這類困境,還別出心裁,將房間出租給年輕人,或者在養老機構內引進幼兒園,通過這類方式來提升人氣,并營造老幼共處的融洽氣氛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質疑也顯得沒有必要。
這起事件最該關注的一點,是這位程序員入駐該養老機構的原因。他患有膝關節滑膜炎,在家得不到康養服務,住在醫院又不合適,在當前的背景下,他想找到一家合適的機構養病,還真不容易。這家養老機構有醫養功能,配有醫生護士,具備較高的醫療康復服務能力,可以滿足他的需求。事實上,像他這樣的需求不僅廣泛存在,而且一直得不到很好滿足,如今有地方可以滿足這類需求,這當然是社會的進步。
醫養結合被認為是同時化解養老醫療兩道難題的最佳結合體,但長期以來,兩者的結合還不夠緊密,主要體現在養老機構的醫療功能不強,對外缺乏吸引力。當養老機構具備將年輕的患者吸引過來的醫療實力時,則說明醫養結合已達到了較理想的程度,這其實是值得慶幸的一種傾向。
醫養結合是否應該固守養老邊界,也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。醫養結合之“養”,當然主要指養老,但也不應過于教條地理解,在床位富足的情況下,將醫養結合服務范圍從養老擴大到養傷、養病、養心等更廣泛層面,讓其他年齡段的人也能獲得醫養結合服務,這樣既可滿足社會需求,又能化解養老機構入住率不高等難題,有何不可?